辶反田野: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(主編:趙恩潔、蔡晏霖)
田野是什麼?「田野」一直在改變。
今日,在許多意想不到的空間,越來越多人在「做田野」。不論是在紐約華爾街、西方與非西方的科學實驗室、世界各地的電子工廠、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棲地、「第二人生」的線上虛擬遊戲。有越來越多領域伸臂擁抱「田野」,期待「田野」能帶來更正確的市場評估、更精準的受眾認識,協助解決更多社會問題。
反觀已經強調「田野工作」一百年的人類學者,卻丟出一個個對「田野」的疑惑。傳統田野強調的長期浸淫,在今日高度破碎化的社會中還有什麼意義?對田野又愛又恨的人類學者,在田野裏沮喪受傷,卻依然痴心不悔。
《辶反田野: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》是一本非典型卻讓人大開眼界的田野故事集。書裏不會給你「什麼是田野」的定義,但會娓娓道來田野工作者如何與國家機器、綠能、小農、原運、社運、移工、科學家,乃至動物植物真心地相遇。田野如何與國家、體制「對話」?旁聽立法院開會、參與發展計畫,甚至介入決策機構與當地居民的風電爭議,這些「非典型田野」獲得了什麼?人類學者回饋了什麼?
「辶反」是反對、反思,也是奔赴與回返。「反田野」,是對人類學古典田野工作範式與大眾想像的「反對」及「反思」,同時也帶出田野這門技藝之於當代的回應。「返田野」,是人類學者們關於「返回」田野的思考,並透過不同田野的對比與反差、不同田野的斷裂與承接,探問田野工作的本質。「辶」有忽走忽停與奔走的流動意涵,「辶反田野」因而帶入更多時間性的思考:田野可以如何回應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與陰影;田野中的互動醞釀了什麼?生成了什麼?
編者簡介
趙恩潔
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,波士頓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,研究興趣在於宗教、性別、種族與現代性的多重糾葛,區域專長是東南亞,其次為廣泛的伊斯蘭世界。2017年出版跨宗教民族誌”Entangled Pieties: Muslim-Christian Relations and Gendered Socialities in Java, Indonesia” ,詳細探討印尼爪哇一個山城中穆斯林+基督徒混居社群的跨宗教日常生活,尤其是性別化的社會關係。
因為投入於清真驗證科學化這個新的研究主題,因此碰觸到動物生理學,分子生物學,藥學等等清真相關的實驗,並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科學的論述與發展。
蔡晏霖
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副教授,加州大學人類學(性別研究)博士,研究專長為文化人類學、女性主義、印尼族群與歷史、華人離散、城鄉關係、新農民與農運、人類學區域研究、文化研究 (人類學)、性別研究 (社會學)、族裔、離散與後殖民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