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-site-verification: google1673b2117cb94912.html
top of page
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(朱天心)

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(朱天心)

HK$20.00Price

這是個中年婦女版的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故事。

 

中產背景的女性敘述者,看來什麼都不少,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。更年期後的她,身材走樣,魅力流失,除了「沒打算離婚,只因彼此互為習慣……感情薄淡如隔夜冷茶如冰塊化了的溫吞好酒」的夫妻生活,和一群物以類聚的半老女人,簡直沒有談話交心的對象;眼看老之將至,她陷在要命的寂寞裏。

 

故事由此分為雙線:一個計畫旅程,敘事者尋找著那座有良人在黃昏裏並肩站立的橋;一本日記,是失蹤丈夫的少年歲月歇斯底里愛之呢喃。敘事者心動了,拿著日記按圖索驥,企圖找回時間旅程裏不該消失的座標,但怎麼樣也回不去,找不到了。

 

藉著少年的日記,朱天心又重寫了一次「去聖已遠,寶變為石」的寓言,重新檢視男女情愫,並向永恆的少年招魂。不肯老去的少女,旁敲側擊,逆向寫著她的戀人絮語:失落,感傷,怨懟,絕望,悼亡。如是輾轉,進退失據。那女性敘事者幾乎遊走憂鬱的黑洞邊緣:沒有了愛,要死──不論自殺還是他殺──也不那麼容易吧。愛是青春期的荷爾蒙問題,還是老靈魂的一廂情願?是文藝青年的本能,還是熟男熟女的鄉愁……

 

作者簡介

朱天心 (1958-),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,臺灣眷村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。

她的父親是朱西甯,她的姊姊是朱天文,他們也都是作家。

 

1974年,旅居日本的胡蘭成到訪臺灣,應想寫張愛玲傳的朱西甯的安排,移居朱家隔壁;也因此成為朱天心、朱天文等人的私人教師。胡蘭成對朱天心影響甚鉅,如《擊壤歌》中朱天心便常引用大篇幅胡蘭成的話 ,外界也有對《三三集刊》的年輕作家「張腔胡調」之稱。此外,1979年與1980年,朱天心與朱天文兩次至日本東京拜訪胡蘭成,東京也成為朱天心日後最常旅遊之地與小說中重要的「原鄉」之一。

 

 

朱天心曾主編《三三集刊》,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,現專事寫作。著有《方舟上的日子》、《擊壤歌》、《昨日當我年輕時》、《未了》、《時移事往》、《我記得……》、《想我眷村的兄弟們》、《小說家的政治周記》、《學飛的盟盟》、《古都》、《漫遊者》、《二十二歲之前》、《獵人們》等書。

bottom of page